最近,河南有个27岁的陪诊师黄小姐又火出圈了!人家靠着在医院里帮忙挂号、陪患者看病这些事儿,攒下3万多客户,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10万!
看到这消息,我就想起之前在医院看到的场景,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儿。有位穿着挺讲究的阿姨,拿着智能手机在自助挂号机前急得直跳脚;还有外卖小哥背着待产孕妇,在医院各个科室之间一路小跑。
这医院就像个大迷宫,而陪诊师的出现,真的不简单,背后藏着好多扎心的现实。
一、陪诊师走红,扎心现实浮出水面
现在医院越来越智能化,可这对老年人来说,简直就是道跨不过去的坎儿。自助挂号机前,经常能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,盯着“扫码支付”的界面,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。线上问诊、手机查报告这些操作,对他们来说更是难如登天。
就像我邻居张大爷,有次去医院看病,在自助挂号机前站了半天,周围人都行色匆匆,也没人能帮他一把,最后只能无奈地回家。
可有了陪诊师,就不一样了,不仅能帮助老人操作这些“智能终端”,还知道哪个医院哪个时间能人工加号,哪个科室在几楼。这些经验,对老年人来说,就是就医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其次,咱们这一代,大多是独生子女,工作繁忙、生活压力大,更不要说很多人都在外地打拼。
就拿我朋友来说,在互联网大厂上班,平时忙得脚不沾地。他爸突然生病住院,他却因为工作原因,没办法立刻赶回去。只能通过手机视频,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医院办理住院手续,心里别提多难受了。
再说,老人在本地医院就诊还好说,至少路线还算熟悉。那些从外地来大城市看病的人,真的太不容易了。医院又大,科室又复杂,各种检查项目、专业术语,更是听得人一头雾水。
之前,我认识一个从外地来的患者,拿着一沓检查报告,在医院里转了好几圈都找不到地方。这时,陪诊师就像医院里的“活地图”,能帮患者规划好就诊路线,提前准备好各种检查所需的东西,让异地就医的患者少走很多弯路。
二、月入十万引争议,新兴职业的“成长烦恼”
有人觉得,陪诊师不就是带着患者在医院里走走,帮忙挂个号嘛,哪能赚那么多钱?
这样说话的人,可真是没多去医院看病,不了解行情!陪诊师得对各大医院了如指掌,哪个科室在哪个位置,专家什么时候出诊,都得门儿清。而且还得懂一些医学常识,能给患者解释检查报告。他们的作用,可比单纯的“跑腿”重要多了。
在我看来,陪诊师能拿高收入,那也是人家有本事。能根据患者的病情,推荐合适的医院和医生。在生命健康面前,能提供这样专业的服务,减少排队、走错路这样多耗费的时间,多赚点钱也是应该的。咱们不能只看到人家赚钱多,更得看到背后付出的努力和专业价值。
不过,陪诊行业现在确实有点乱。有些陪诊师坐地起价,代排队的价格高得离谱;还有些机构打着陪诊的幌子,干着违法的事儿。
这些乱象,虽然让人生气,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“老鼠屎”,就否定整个行业。
三、陪诊行业要走好,三道“防火墙”不能少
陪诊行业,作为一个新兴行业,想要长远发展,必须得自己先立规矩。比如,陪诊师持健康证上岗,甚至还要通过急救技能考核。
若是每个陪诊师都能具备一些急救技能,还能自觉遵守一些行业自律,这个行业肯定会越来越规范。同样,陪诊平台也得负起责任来。比如,平台接入公安系统,确保陪诊师身份合法,服务过程全程录音,再加上差评淘汰制,让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有所衡量。
这样一来,陪诊师在服务的时候就会更用心,患者也能更放心。
四、写在后面的话
说实话,现在老龄化社会逐渐加剧,很多原先没有的行业逐渐冒了出来,就像陪诊师这个行业,我们之前何曾听说过。
可“存在即合理”,陪诊师这个职业的出现,一方面是老年人切实存在的一些困难(智能设备不会用,儿女不能陪着看病等),二也是“看病难”这个问题的缩影。
作为我们,也要对“陪诊师”多一点宽容和理解,毕竟人家也是付出了劳动,赚钱也是情理之中,我们不能因为人家赚钱多就眼红。
任何能给大家带来便利和温暖的职业,都值得被尊重。
真心希望,以后陪诊行业能越来越规范,真的成为大家就医时的好帮手!